[助聽器] 一份不存在的雙週刊 /關於音樂, 電影, 閱讀, 失去的人和物, 時光旅行...如此種種/

3

24.7.10

我們只是時光隧道中的微塵:第一顆塵


(20100629.01)
宇宙太浩瀚,而我們太微小。

《一百年的孤寂》一開首說:世界太新,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,要說明必需一一用手去指。
現在我們知道了,這個世界並不新。如果還有未知的事,只因為我們渺小而無知,有太多事情沒經歷過,太多東西沒看過、沒聽過。


(20100722.01)
我們手指指,不是因為知得多。
剛剛相反:越是無知的人,越是手指指。


(20100630.01)
"FOLK is the NEW PUNK"


如果我們還在出版助聽器,我一定又一意孤行要用這句口號搞這個特輯。
(然後一廂情願的,逼對這個題目沒有興趣/感覺的作者們交稿)
﹣﹣我只是覺得這個口號很堅。
Folk是否真的是New Punk?我哪知道。我甚至不是folk music的迷,連一張卜戴倫/米曹唱片都沒辦法(=耐性)好好的聽完。
由於童年陰影,folk music總令我想起和平反戰、信主得救、親親大自然的場面。
「和平反戰、信主得救、親親大自然」的信念沒問題,打著「和平反戰、信主得救、親親大自然」招牌的人卻很有問題。我避得就避(﹣﹣不過那是另一個很長氣很憤怒的話題了)。


(20100722.02)

接下說的故事的上半場,只是一個老套平凡、尋常慣見的失敗者經歷:

一個年輕的牙科護士,自少喜歡音樂,讀書時代已經在學校表演自己創作的歌劇──不過老師和同學聽得一頭霧水。
她對商業樂壇一無所知,當時世上到處流行的東西,與她沒有半點關係,她只是在工餘自己唱自己作的歌,便覺得很快樂了。
牙醫熟客之中,有一位為電影公司搞配樂的音樂人,他聽過女孩子自己錄的卡式帶,驚豔不已,堅持要替她搭路進軍樂壇。
熱心人穿針引線,女孩子走進錄音室把自己的作品錄下來,製成唱片。

為了遷就當時AM電台的播放效果,
錄音師把音色調校得尖銳清晰,也將女孩子心中想表達的夢幻迷離感覺消滅殆盡。
後來,這張唱片沒有創造出任何銷售奇蹟。連劣評都沒幾個,簡直像在兵荒馬亂大時代中死掉一頭雜種流浪狗。

那是1970年的事。

Simon & Garfunkel的大碟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橫掃全世界,成為最暢銷唱片的那一年
沒多少人留意過Linda Perhacs這名字。
於是女孩子回去繼續牙科護士工作,不再想當什麼歌手了。


故事的下半場,在40年後,有了稍微令人意想不到的轉向。

踏入21世紀,互聯網發達的世代,有人在網上說“我在朋友家聽到奇妙的唱片”。
然後又有人和應“這唱片我也聽過/我阿媽都有“。
溫柔得有點詭異的歌,跟新生代熱衷的Free Folk、Freak Folk樂風一拍即合。
怪雞新人類在Linda Perhacs如耳語般輕呤、層疊的歌聲中,好像發現了生命隱私的各種各樣、不能承受的輕(或者重)。
擁有/聽過/知道這張唱片,也成了所謂「新美國怪胎」一族的身份象徵。

就這樣,傳說越傳越奇﹣﹣沒人聰過的唱片,成了最重要的唱片﹣﹣《Parallelgrams》逐漸成了一張人人都想聽的cult碟。

2003年﹣﹣唱片出版三十幾年後﹣﹣終於有獨立唱片公司來到
Linda Perhacs的門前,要求把Parallelgrams》再度發行,而且應承要將錄音還原作品的本來面貌。也有花孩子的隔代傳人,來到朝聖,把自己的作品拿給她聽,還有音樂人要求Linda合作﹣﹣包括了Devendra Benhart、Profuse 73,維基網上甚至有人傳Ben Watt為她灌錄新碟......


(20100724.01)

Parallelgrams》在2005年終於重新發行,到了2007年又由另一家公司再版,也有人為Linda Perhacs拍了紀錄短片。傳說中的全新作品,至今仍未見到。
﹣﹣即使有新作品,也大概不會石破天驚地改寫什麼歷史吧?
年紀太大,這種“差那麼一點點便成功“的故事聽多了,不會再大驚小怪了。
不過Linda Perhacs的故事,就算沒有勵志書/電影那樣熱血澎湃的傳奇情節,起碼曾在40年前的混沌宇宙中,投下的一下輕輕的脈動。而這一下微細的抖動,或者會穿越了光陰,來到一些人心上,留下一點餘痕。那也很好。



沒有留言:

私事

平行宇宙內
20世紀少年

and just for a second i thought i remembered y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