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助聽器] 一份不存在的雙週刊 /關於音樂, 電影, 閱讀, 失去的人和物, 時光旅行...如此種種/

3

25.9.07

Moving past what really has no name


(070921.01)

1984年我在《搖擺雙週刊》打工,月薪$500(我現在的月薪有時還是$500)。
隔星期便是兵荒馬亂雜誌趕埋版的日子。老闆Keith Yip久不久遇到作家路障,常在死線當日才坐下來寫稿﹣﹣那時誰都不願意脫稿。一次他又在趕工,連收到了好幾天的一堆最新7”細碟也沒有時間聽,他終於死死氣拿出來給我播,讓他一邊趕稿一邊聽。
那堆7”中的大明星是Rough Trade的新希望:The Smith的處女作《Hands In Glove》,《新音樂快報》把他們捧上天,後來他們果然成為每個人的心頭好,我卻從沒動過心(我想是我的問題)。反而一張不明物體勾引著我的注意。
唱片封套製作簡陋,一張黑白影印相片,上面有個樣子很懷舊的女孩單腳獨立,搞不清她到底在跳舞還是溜冰。在Peter Saville、23 Envelope、Neville Brody 、Assorted Images大出風頭的日子,這張細碟顯得很寒酸。
歌有點奇怪,表面上是典型的「清新派搖擺風格」(是的李藍,我們那時都用像模糊邏輯一樣的方法﹣﹣模糊是夠模糊,不怎麼講邏輯﹣﹣去標記那些超乎我們寫作能力的事物),但是那些木片琴、口琴以至那幾下「很爵士」的結他伴奏、峰迴路轉得有點兵行險著的旋律,卻給我無以名狀的奇異感受。
結果我像被附身似的把那首歌播了又播。
那時候《搖擺》用的是一台直立式的唱盤,自動重播功能只適用於12”碟,要重播7”只能每次用手按制,這樣一來那個下午我什麼也沒做成。
大概播到第43次,Keith Yip終於忍不住走出來看我搞什麼名堂﹣﹣順便也看看是什麼唱片。
初聽有點怪,但越聽越覺好聽。他好像說了類似的話。
後來他把唱片訂了回來賣。大熱門的《Hands In Glove》一如所料迅即給一掃而光,那張怪碟卻賣了好久好久(Keith Yip說「為我而訂」了25張,我有陣子好擔心他要我把賣剩的全部買下)。這張7”細碟名叫《Lions in My Own Garden (Exit Someone)》。

那個什麼也沒做的下午我「發現了」 Prefab Sprout。
我想,像1980’s 的村上春樹(人人都覺得「只有自己明白村上春樹/只有村上春樹明白自己」),每個人都有「發現Prefab Sprout 」的故事。劉偉民有「劉偉民發現Prefab Sprout 」的故事, 李藍有「李藍發現Prefab Sprout 」的故事。可能是一陣甜蜜的九月雨。可能是一個拿你名字開玩笑的女孩。

後來Paddy McAloon被捧成是世上最後一個懂作曲的人(他是的)。
後來他們把「人人都愛但從未上過榜」的《When Love Breaks Down》再版又再版。
後來他們登上了美國細碟榜No.1。

後來Wendy Smith離開了Paddy Joe。

後來我每次聽Prefab Sprout都很傷心,漸漸因為怕痛便不去碰了 。
李藍幾個月前發短訊說Prefab把《Steve McQueen》全碟重新灌錄出版,叫我「prepare to weep」,我至今還未有勇氣找來聽。不過我最近聽Beggars Banquet新簽的St. Vincent(唱片叫《Marry Me》)便有遭遇伏兵的感覺:那些很有百老匯音樂劇風格的旋律讓我想起最意氣風發時的Prefab。我終於把久違了的那堆舊唱片拿出來播,並且發現「只有Prefab明白我」的感覺仍是如此強烈。



後來我喜歡走路﹣﹣由灣仔到柴灣,由深水埗到尖沙咀再走回旺角。("in the morning I go walking, it helps the hurting soften, I've seen a lot of places, 'cos I miss her very often") 。
有些唱片,有些人和事,想忘也忘不了。

沒有留言:

私事

平行宇宙內
20世紀少年

and just for a second i thought i remembered you